不可能是谈我们学校的,所以,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基础和背景。打个比方,它们好比是土壤,而我们是要在这土壤里埋下自己的种子,开出自己的花朵,结出自己的果实。
杨孝如:这种子、花朵和果实就是你们对“和美”教育的校本化理解?
吴洪玉:是这样的。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吸收了所需要的营养,然后结合对教育的认识,尝试着对教育中的“和”和“美”进行了解释。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和的教育”就是指“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不是没有原则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和稀泥,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学校理念层面的教育哲学、教育追求要取得广泛认同,这是“和”;至于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教育教学,则要尊重学校、师生的差异性,让学校有特色地发展,让师生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去参与学校生活,这是“不同”。当然,“和而不同”还表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和而不同”。人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有快有慢、有长有短,师生理性处理了自身的“慢”、“次”、“短”和“快”、“主”、“长”,才能过健康完整的教育生活。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不同”。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尊重多元、张扬个性、兼容并蓄、共享共生。第三,学校与社会的“和而不同”。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任何脱离社会需求的教育一定没有生命力;同时教育又有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能,所以不能迁就社会发展,而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有时甚至是对立面。
这样一来,学校教育才能实现前面所说的“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打个比方,学校教育就像是交响乐队在演奏,只有尊重乐谱和指挥,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质地的声音才会形成美妙的旋律。这“乐谱”和“指挥”,就是“和”。
杨孝如:交响乐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很贴切。的确,学校教育的对象和目的是人,不能像工厂生产那么标准化,既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还要有兼容并包的胸怀,给师生留下自主实践的空间,这样的学校教育才是和谐的。
吴洪玉:我们再来看“美”。同样用一句来概括,“美的教育”我们把它理解成“大美的教育”。什么是“大美”?庄子讲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结合后面两句来理解,这个“大美”不是指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而是指“自然之道”,指自然运行的规律。而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是说天地大美没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