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这里的“和”是指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又是指宇宙的运行规律……中国古人谈“和”的实在太多了,儒家、道家、释家对“和”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杨孝如:这么一说,我想起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表演活字印刷术时,反复展示的就是“和”字。大概是因为“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选择向世界展示这个字吧。
吴洪玉:应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还有,“和”的观念是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所以,向世界展示“和”字,世界能看得见、听得懂。就我们有限的了解,“和谐”也是西方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古代思想家关注的一个概念,古希腊数学家斐安说:“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柏拉图认为“公正即和谐”,他把自己设计的理想国称作一首“和谐的交响曲”。我们都知道“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它的作者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这些论述对我们都很有启发。
杨孝如:看来,“和”这个概念的确博大精深。不过,比起“和”来,“美”似乎意义空间要小一些?
吴洪玉:那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了。我们经常讲“羊大为美”,从词源上来看,这的确是代表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观点:物质丰富,生活就美好。当然,“美”的意思后来也得到了发展,荀子讲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就不仅仅是物质的美,而带有形式美的意思在里面;至于孔子的“里仁为美”、墨子的“务善则美”,那很显然是一种道德之美、精神之美了。西方古代思想家也有类似的表达,如,德谟克利特认为:“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康德讲过:“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这些跟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美”的理解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杨孝如:您刚才谈了很多东西方关于“和”、“美”的理解,的确可以看出你们的“和美”教育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但是,这些解释一方面不是针对教育而言的,另一方面也不可能是针对你们学校而言的,作为一种本土化的学校教育主张和追求,你们对“和”、“美”必须有自己的理解,不是吗?
吴洪玉: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文化的传承也是教育的一项职能,所以,我们认为谈教育离不开谈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当然,正像你所讲的,刚才我们所提到的东西方传统文化中关于“和”与“美”的解释,既不是谈教育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