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进行血运重建治疗。这些患者中很多是高危、老龄和合并多器官功能异常的患者,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应该加强药物治疗。一、NSTEACS的危险分层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心电图、生物标志物和危险评分确诊ACS,并综合评价ACS患者的危险程度。由于患者的临床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应该对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动态评估。重复12导联心电图(初诊及10分钟后、6小时、24小时和出院前),尤其是当患者症状有变化时,常规检查18导联心电图。同时立即测定肌钙蛋白(60分钟内得到结果),如果初次检测结果为阴性,应于612小时后重复。住院期间,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来鉴别诊断,如心包心肌炎,主动脉夹层等。病情稳定、心电图正常、肌钙蛋白阴性的患者出院前可进行无创检查。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心率、心功能、糖尿病、既往冠心病病史;心电图显示ST压低;实验室指标:肌钙蛋白、肾功能、BNPNTproBNP等;超声心动图测EF值,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危险评分的方法有很多种,推荐使用GRACE或TIMI评分。GRACE计分的主要参数包括年龄、心率、收缩压、血肌酐水平、Killip分级、ST段压低、心肌标志物升高及心脏骤停。GRACE计分系统的参数较多,计算较为复杂,但网上可以免费使用专用的计算器,输入参数即可。TIMI评分简便,但是对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较差。建议至少在患者入院和出院时分别评估一次。危险分层有助于正确选择早期治疗策略(介入或药物),但无论患者是否高危,均应该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二、抗血小板药物及治疗建议血小板活化是ACS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不但斑块破裂的急性期,而且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长期过程中均需要抗血小板,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贯穿了冠心病治疗始终。目前抗血小板治疗主要包括三类,即水杨酸类、噻吩吡啶类和糖蛋白ⅡbⅢa拮抗剂。ACS急性期和长期口服抗血小板治疗仍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为主,高危或PCI患者可能联合糖蛋白ⅡbⅢa拮抗剂。
f一、阿司匹林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阿司匹林对其他激动剂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没有影响。剂量:抗栓协作组荟萃分析包括了195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够使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降低22,其中包括ACS患者。尽管没有在ACS患者中比较阿司匹林剂量的研究,但抗栓协作荟萃分析提示阿司匹林在751500mg范围内作用疗效相似,而随剂量增加出血明显升高。因此,长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