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时滞”。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类。其中,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实际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外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实际执行货币政策到这一政策在经济中产生相应效应的时间。外部时滞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它的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个人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央行对这段实际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敏感性较弱,传导机制不畅通。信贷传导方面,银行体系在经大规模的商业化改造之后,对货币政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商业银行在利润目标的驱动下,具有很强的政策规避动机。而在微观主体层面,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和居民对金融变量的敏感程度仍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五)、货币流通速度波动大货币当局将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作为供给货币的重要因素,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的效应有很大的影响。货币
4
f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之积等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之积MVPY,货币供应量增长取决于名义经济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那么,只需根据预期经济增长率就可预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从而达到货币政策预期的效果。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存在着短期波动程度大的现象,运用1990年以来名义GDP增长和M2增长,计算出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如下图。
可见,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在某些短期内波动较大,尤其是在经济高涨或经济萧条时期,如1996年到2000年、2003到2004年以来这两个阶段就很明显。货币流通速度发生较大程度波动,就难以判断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就会下降,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可预测性,并且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六)、有差别共同市场预期的存在经济中的个人或者机构对未来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各国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时都会充分考虑到市场预期的反应并且希望利用引导市场预期来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从2001年第1季度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成立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并定期向社会公众
5
f公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方式,在市场与中央银行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这种双向沟通有助于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合理的预期的形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