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也有自己的体会:在《我的老师》一文中,他描述蔡老师对“我”的“惩罚”时写到:“她的教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学生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多么生动啊“她爱我们”这是在学生接受惩罚时的感受。如果我们注意一些,会发现有许多描述类似感受的文章。二、国外惩罚教育的借鉴在美国,家长打孩子是不合法的,孩子可以打电话给警察,警察可视情况决定是否带走家长。但是在美国的不少州,学校体罚学生却是合法的,老师“适当”地打学生,也是允许的。并且,惩罚方法根本不注重说理,甚至根本不说理。什么是错?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错。为什么错?对不起,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错。提到这些,并不是要鼓吹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对于老师打学生,笔者认为应该谨慎,至于什么是“适当”地打学生,这需要做必要的探讨。不过,美国的惩罚教育确实存在能够借鉴的东西。英国的学校也有惩罚,比如,有所学校制订了“黄金时间”的制度,学校规定某天下午的两节课时间为“黄金时间”,在此时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到电脑室玩游
f戏、到图书馆阅读、到操场上玩等等。学生平时的表现被记分,犯了错误记负分,根据得负分的多少扣除其可以享用的“黄金时间”。被扣除“黄金时间”的学生在别的同学自由活动的时候必须在教室里写作业。还有一所学校更严厉。在这所学校的走廊尽头,有一间用两道铁门隔开的教室,教室里有像火车车厢那样一个个隔开的座位。这个教室美其名曰“学习帮助室”,其实是惩罚禁闭室。犯了错误的学生被班主任送到这里,有专门的、有经验、很严厉的教师在这里“辅导”他们。他们必须在这里做作业并自习。没有课间休息时间,上厕所教师都跟着,一般关两到三天,最多的学生在这里呆了两个星期。教育中的“惩罚”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过失的行为负责。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所以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因此,惩罚教育在正值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阶段不可少。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