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90元吨,相比之下,12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940~1950元吨,国产小麦价格持续高于国际小麦。受国内外价格倒挂、需求拉动等因素影响,2014年国内粮食谷物进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进口量达19516万吨,同比增长338,净进口18747万吨,同比增长四成。粮食进口结构出现三大主粮进口总量减少和玉米替代品进口大幅增加两个新特征。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12月份国内进口小麦数量为2972022万吨,进口小麦平均单价32387美元吨2015年1~8月国内进口小麦203929万吨,自5月份以来,国内小麦进口量已连续4个月大幅增加。
f国内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象,不但造成国产粮食的严重滞销,而且在进口廉价粮食冲击下,国内粮食库存居高不下。这一状况是粮食高价格、高产量、高收购量和消费进入新常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当前国内小麦市场来看,国家政策性粮源拍卖已成常态,但对于充足的临储投放而言,成交却显得相对低迷,高库存粮源消化不畅。2托市收购仍将延续,政策弱化提价效应在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粮食贸易全球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的各种矛盾交织累积,集中表现为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等三个方面的矛盾。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经验,没有一个高效的市场价格信号系统,“看不见的手”就不能有效发挥调节作用。自2006年国内主产区实行小麦政策性收购以来,国内粮食价格机制则是政府通过指令性手段,强制市场需求曲线右移,把偏低的市场粮价拉至保护价位,人为放大了市场需求,弱化了价格所固有的引导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自动调节功能,导致粮食供给结构性过剩,品种单一、价格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国内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启动后,托市价基本上成了收购最高价。加工企业、贸易商等市场主体入市收购谨慎,“政策市”特征明显,市场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在国内小麦价格“天花板”
f和生产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下,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201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了“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的改革方向。2014年12月9日~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5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