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老舍对济南的真实感受,更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祖国怀抱的真实感受。5、材料介入:老舍(18991966)一生67年,经历坎坷,他先后在北京度过了42年,剩下的25年是:英国5年、新加坡1年,山东7年济南4年半、青岛2年半,汉口半年、重庆7年半,美国4年。据老舍夫人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特别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的四年,是老舍整个人生历程中最为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美好时光,他称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结束语:难怪先生毫不犹豫地把“宝地”这个词给了济南,这是老舍生命中的一块宝地,是一块富有生命的宝地。在他一生的散文里,几乎完全没有写纽约,也几乎没有写过伦敦(写了一点留英回忆)、新加坡,写汉口、重庆、成都的极少,写青岛的有两、三篇,就是北京也写的并不多;唯独济南,他不但写了,而
f且一写就是一个长长的系列,他不仅写了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还写了济南的马车、大葱。使后来每一个想了解济南,喜欢济南的人,都不能不读读这些优美的文字。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文人雅士能对济南山水如此相熟、相知、相亲。如果济南的山水有知,仅凭这些不朽的文字,就完全可以认定是遇到一位千古知己。四、推荐阅读:老舍描写济南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其他散文,如《想北平》《五、月的青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老舍
温情
温晴
生命的宝地
,这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诗人瓦莱特的教后反思:从言语感悟到情感体验,从“温晴”到“温情”反思:《人与贝壳》有这样一句名言:“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无底洞。”它启示我们要用心去感悟言语,要穿透言语,领略其背后之底蕴。特别是像《济南的冬天》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将朗读与品析有机整合在一起,是主要的教学策略。抓住优美的比喻句、拟人句,抓住关键词,如副词“微微”,叹词“吧”等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范读、齐读、小组读、女生读、男生读,换词读、比较读等等,通过朗读品析,还言语以本来的面目,从而获得文本解读的意义。在对“温晴”的解读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色又不乏精彩的解读使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课堂上仍然觉得读得不够、不透,特别是第二个环节感受老舍先生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温情”时,显得有些匆促,对叹词“吧、呢、吗”等的理解还是自己分析得多了些,还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把它们的味道读出来,也只有在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