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33多管齐下,抓好工作机制建设,重在引导和预防组织行为学研究是建立在四个假设之上,其中之一是“行为的可预测性”,我们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想方设法应用这一原理,通过一些措施,做好引导和预防工作。331未雨绸缪,在新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增强正面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入学教育中,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在学生中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32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行为表现,关注一些有可能出现“失信”行为的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教育。如成绩差的学生可能有作弊的冲动、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可能会拖欠学费、在校综合表现不佳的学生可能会在简历造假、随意违约等,需要加强引导教育。34个体维度的防治策略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诚信教育,促进大学生诚信行为达到自律状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341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分析,重视个体心理差异,实行差异性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冒险和侥幸心理、利益和虚荣心理、从众心理等,增强自律意识。342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自我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行达到目标的情况下,人们多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因素,如个人努力、能力、勤奋等,而在行为失败的条件下,人们多倾向归因于任务难度、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运气等外部因素。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行为的动机、目的、效果,使之正确地归因,妥善处理遇到的诚信问题。35从激励理论看,诚信教育要同时辅之以诚信管理351建立有效强化。强化理论认为,倘若个体行为得到积极强化,则他们可能反复实施这种行为;反之,个体则采取减少甚至杜绝发生这种行为的策略。诚信教育虽然重要,但是有时仅靠教育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加强诚信管理,做到奖惩分明,实现他律和自律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352增加诚信档案管理内容、开通社会网络查询功能,创新诚信档案的管理手段。在内容上,可以增加学生毕业前在社会上顶岗实习的诚信记录,或者在
f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诚信记录;在管理手段上,将大学生诚信档案纳入网络化管理,不仅在校内公开,特别是向社会公开,使诚信记录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对诚信较差的学生可以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
总之,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学校、家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