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特色,深化教师科研意识,使学校教科研水平更上一级新台阶。五、关注等级评价的再认识我校是实施素质教育后率先在全区实施等级评价制度的试点学校。在当时的环境下,虽然困难重重,然而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后,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当我们暮然回首再看看过去的等级评价,会觉得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其一,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直接用于等级评价,评价的只能是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不能准确地表明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状况。例如,同样考80分,有的是死记硬背起来的,有的理解获得的。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听话高分”的人才价值观还大量左右着教师的评价观念,班级之间,学科之间的隐性竞争依然存在,因此,评出的等级必然会带上教师的个人色彩。其二,百分制取消后,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只能依靠素质报告单,形式单一家长产生疑问:自己的孩子优在哪里?差在哪里?其三,等级评价的大量工作在年终,容易造就学生不在乎平时学习,只注意结业考试的侥幸心理和不良习惯,导致学生片面发展,违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了在反思的基础上使等级评价制唤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遵循以下原则,实施新课程理论下的等级评价制:1、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素质化与全面化的原则
f对学生的等级评价,重在素质,重在全面,重在发展。例如,对学生语文的素质,评价指标确定如下内容,(1)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语文实践活动;(3)语文常规课;(4)人文教育效果。借鉴外地经验,做出详细的等级评价表格,内容全面,范围广。2、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来确立评价指标,体现评价的过程化的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逐步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变成自觉的要求,最终实现向自身素质的内化。整个评价过程呈现动态的特点,教师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报告书只是评价结果一种呈现方式,它的功能又是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得到体现的。3、评价形式体现发展性的原则改变传统的一学期两次考试的惯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自由地组织多种形式进行评价。(1)口试与笔试相结合。教师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测试等书面测试为笔试,平时发言、朗读、口语交际为口试。(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学生发言、朗读、家庭作业,学习力度等以教师评价为主,加上学生自评,互评使评价更为客观准确,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3)建立形式不一的奖励机制,提倡情感式评语,改革单一的成绩报告单的发放。总之,改革以往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