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有位哲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使人终身受益。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众所周知,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期间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也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身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那么,教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一、寓理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如在上社会活动课时,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否则,细菌粘在食物上,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等道理。讲了一个爱吃糖却又不爱刷牙的小女孩牙齿住着小妖怪,专门吃塞在牙缝内的东西,直
f到医生拿钳子把蛀牙拔掉,并开始天天刷牙,才把小妖怪赶跑了。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明白平时要经常漱口,刷牙讲卫生等道理,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并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模仿尝试,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等行为习惯。二、寓教育于日常行为训练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儿童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我就有意识的组织幼儿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儿童养成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又如刚入园的幼儿缺乏自理能力,特别是在中午进餐方面存在着不良习惯。如大部分的幼儿吃饭时掉饭粒、挑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教育。经常告诉幼儿挑食、拣食对身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