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社会化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这种矛盾运动促使矛盾双方在对立的过程中实现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统一,从而达到暂时的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心理平衡和谐状态第三,这种心理平衡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不断建立,从而促进整体心理不断产生质的飞跃,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心理健康观的思想基础心理平衡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它最早体现在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中。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所谓“时中”,朱熹注:“能随时以处中也。”“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则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中庸章句集注》)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孔子身体力行,表现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的人格特征。同时,他还要求别人善于维护心理平衡,以实现“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的理想人格。在如何谋求心理平衡问题上,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思想。这对纠正“嫉贤妒能”“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不健康心理偏差都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心理平衡思想在祖国传统中医文化中尤为重视。《阴阳水火气血论》提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素向》上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被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存在、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当然,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例外,也应由“阴阳”决定,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阳消则阴长”。这种观点具体到心理健康上,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状态是阴阳两极的对立统一,心理健康就是一定限度内保持内心世界阴阳两极的动态平衡。张介宾在《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中指出:“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生物,偏则气乖杀物。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如果阴阳平衡,人们的心理就会处在良好的状态,否则就会出现心理障碍。《内经》上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其主要思想是说,人的内心体验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