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观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
提出的,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提升人的能力与创造力1。它的核心目标是人的幸福与幸福感,主要指的是: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关系。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而后者重在激发学生心理潜在的积极力量。研究发现,厌学、交友困难、自卑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2。中职生相对于普高生感受到了较多的负面信息,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更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价值,促进其内心的成长,塑造良好的积极品质。因此,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需要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引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心理咨询的两个方式来阐述。一、化被动为主动以心理辅导课为载体,渗透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积极心理学是重在挖掘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方式:化被动为主动,从关注学生问题本身到积极发现学生潜在的优秀品质。刘宣文说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目前,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辅导课是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载体。
f(一)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积极心理体验是指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关注学生课堂参与、体验的过程,并注重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人的心理体验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情绪有开心、兴奋、满足,而消极的情绪主要有愤怒、悲伤、伤心、焦虑、难过等。人的心理体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无论是积极情绪体验还是消极情绪体验,都是为了让个体体验主观幸福感。当前,在心理辅导课上,一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消极和被动,主要体现在心理活动的参与上。因此,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去思考,激发其内在的积极品质。(二)培养积极人格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与积极心理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积极的人格品质指自信心、意志力、创造力、适应能力等。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在每一节心理辅导课上,教师要通过心理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参与到课堂中来,逐步建立起积极人格。在一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