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治疗b开始就单用胰岛素,初始剂量可按03~05U(kgd)计算。c若口服降糖药物转为胰岛素替代治疗,考虑到口服降血糖药物在体内的蓄积
作用,初始剂量应减量,可0203U(kgd),每日初始剂量一般不超过20U。d若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NPH,初始剂量则更小:01~02U(kgd)。e自行混合胰岛素时,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中长效胰岛素。f动物胰岛素不能与人胰岛素混合。
g若由使用动物胰岛素改为使用人胰岛素,总量需减少20%左右。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①重视和加强病原学检查,尽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严格掌握适应症(1分)②熟悉药物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适应症和不良反应(1分)③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等和利用药(1分)④应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的情况:如病毒性感染或发热不明者不宜轻易采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应避免,因易引起过敏或产生耐药;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相应组织,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2分)6简述强心甙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答:①不良反应:A心脏毒性(1分):强心甙中毒可表现我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B胃肠道反应(1分):为早发症状,如恶心、呕吐等;C神经系症状(1分):头痛、头晕、嗜睡等,也可发生视觉障碍及色觉障碍。②防治(2分):个体化用药方案是预防强心甙中毒的关键。及早发现并消除电解质紊乱等
f中毒促发因素,并根据血药浓度合理调整用药剂量,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则是根据中毒症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7简述抗心律失常药临床应用原则。答: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其临床适应症各有不同,又易引起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的合理应用,应注意以下原则:
①认识并消除各种心律失常的促发因素。如患者身体内电解质的紊乱、心肌缺血缺氧等。(2分)②明确诊断,按临床适应症合理选药。不同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电生理作用存在差异,故临床适应症各有不同。(1分)③掌握患者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不同病理因素的影响,可能改变药物体内过程,以致在常规剂量下,可能发生血药浓度偏高的现象,故必须强调按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的确定用药方案。(1分)④注意用药禁忌,减少危险因素。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存在差异,决定它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临床用药禁忌,为减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需重视临床用药的禁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