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滴度是不平行的。适当的振荡可使醛化剂与红血球充分接触,并可排除凝块形成。但过分地振荡,则易产生气泡,引起红血球变形。3.红血球鞣化多糖、脂多糖、类脂等一些半抗原易于吸附红血球表面,所以一般醛化处理即可。但对于许多蛋白质抗原,由于不易吸附于红血球表面,所以在醛化的基础上,必须再以一定浓度的鞣酸进行处理,强化它对蛋白质的吸附能力。有人认为双醛化后可不必进行鞣化。首都医院做了“丙酮醛+甲醛+鞣化”和
6
f不加鞣化得出相同的抗原滴度。但多数意见认为醛化后仍需鞣化比较好。1鞣化过程:①将10%醛化红血球用生理盐水洗涤2次,再以015MolLpH72PBS洗涤1次,最后以PBS配成250%悬液;②称取优质鞣酸20mg,以生理盐水4ml配成1200的浓度,于37℃水浴,使之充分溶解,然后再以pH72PBS稀释成12000的浓度。当天配制、当天用完;③1份25%红血球悬液与1份12000鞣酸液充分混合,37℃水浴10mi
,1500r/mi
离心,去上清,用PBS液洗涤1次;④以002%牛血清白蛋白PBS液洗涤1次,最后以牛血清白蛋白PBS配成25%鞣化红血球。(2)影响鞣化的因素:①鞣酸的质量: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须采用优质鞣酸。分析纯的鞣酸呈面包屑状,不呈面粉状,有折光性;②鞣酸的浓度:浓度过高,可以出现红血球的凝集现象;浓度过低,达不到红血球的活化作用。醛化过的红血球所采用的鞣酸浓度一般比新鲜红血球高10倍。通常以1:2000为佳;③鞣化时间:鞣化过程一般10mi
~15mi
即可完成。时间再长也不能吸附更多的抗原,提高血凝滴度。鞣化时采用的pH对吸附抗原和血凝滴度影响不大,一般采用pH72的PBS液。(四)红血球的致敏1.致敏抗原剂量的确定一般而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抗原的浓度与试验的敏感性呈正比,超过这个范围,再增加抗原,敏感性不会再提高,而且过大,有时会引起非特异性凝集。当采用一种新的抗原时,必须经过试验,选择适当的抗原致敏浓度,即把抗原稀释成几个不同的浓度分别致敏红血球。再用这些致敏红血球分别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试验,与标准阳性血清呈最高滴度的阳性反应的最小抗原剂量,即为该抗原的单位计量。致敏时,根据不同的抗原,可采用2~4个单位计量进行致敏。2.致敏方法各种抗原的致敏方法大致相同,一般蛋白质的致敏方法如下:所需浓度的抗原1份pH64PBS液4份250%的鞣化红血球悬液1份混匀,置37℃水浴30mi
,离心,沉淀后,以25%兔血清生理盐水洗涤1次,悬浮于1份兔血清生理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