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一、判断题1.在传统道德教育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权威性。(错误)2.教师是已经成型了的,完美的道德榜样。(错误)3.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也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体、意见、思想和情感的交换与分享的合作者。(正确)二、单选题1.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影响有关说法错误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帮助人们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也降低了信息鉴别的难度。)。1.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2.社会意识对德育产生制约影响作用的最直接的方面是(德育内容)。3.德育是指(思想道德教育)。1.孩子行为表现出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的特征时,符合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中哪个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2.德育在中小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德育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发展,集中体现的是德育的(相对独立性)。1.与“白板学生”相应的是哪一类教师形象(“强势教师”)。2.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检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道德意志)人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1关于新型德育中教师角色定位的说法下列错误的是(教师是社会道德的代表者也是道德教育的主导者)。1教师德育素养提升的几种途径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教师培训。)。1.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道德意志)。2.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3.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情)是动力。4.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道德认识)。1.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孟子)观点。2.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移情)。3.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捐献、援助等等,这被称为(亲社会行为)。1.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新性善论)。2.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系(个体内部的冲动、思想、感情)。3.科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两难故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