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西方美术文献看绘画与诗歌的关系
诗与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上有着密切的关系。绘画的审美意蕴经常被形容为“诗境”。类似的描写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的美术文献中都屡见不鲜。诗歌是以语言为载体,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大千世界的景物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怀。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在画布上描绘来再现景物或者画家心中的意象。在体现这种艺术形式之间紧密关系的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更是以比较显著的方式体现出来,以至从宋代往后出现的画上题诗的固定艺术表达方法。而将诗境融入到画面中,使画面的境界突破景物的限制,使得观者的审美心态和想象空间灵动自由,也赋予中国画以特殊的艺术价值。北宋画家郭熙在《临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绘画与诗歌的内在联系。苏东坡曾经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显然也将画中的诗作为评价绘画的一个重要指标。语言学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一定会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无论语言的描述如何精到,也不会和它所描述的对象完全一致。诗歌又是一种非常感性的语言,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不难看出,与科技论文的描述方式不同,诗歌对事物的描写带有强烈的抒情性、想象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在阅读者的心中产生大量的想象空间。绘画是凝固时间的艺术,它具有强烈的瞬时性。其艺术魅力是由一瞬间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来的。绘画给观者带来的艺术感受,正是静止的艺术形象给人带来的“绘画之外”的想象形成的。由此看来,诗歌和绘画都具要对审美对象的洞察和体验,而后产生妙悟。这样才不会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形成一种艺术化的情感世界。中国画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学观点,那就是意境是超越具体物象、事件和场景、以情景交融的景象显现出来。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追求了。无独有偶,类似的说法也出现在西方的美术文献中,而且时间更早。诗人西莫尼德斯在公元前5世纪就将诗与画作了一个比较:“诗是有声的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