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在不久的将来PLC技术在我国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f一、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及发展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可编程控制器出现以前,继电器控制在工业控制领域占主导地位,由此构成的控制系统都是按预先设定好的时间或条件顺序地工作,若要改变控制的顺序就必须改变控制系统地硬件连线,这样就使其应用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其通用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差。20世纪6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工业领域,由于价格高、输入输出电路不匹配、编程难度大以及难于适应恶劣工业环境等原因,未能在工业控制领域获得推广。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要,要求寻找一种比继电器更可靠、功能更齐全、响应速度更快的新型控制器,并从用户角度提出了新一代控制器应具备的十大条件,立即引起了开发热潮。其主要内容是:
1
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
2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5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6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7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8输出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等;9在扩展时,原系统只需很小变更;10用户程序存贮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这就是著名的GM10条。如果说各种电控制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可编程序控制器出现的物质基础,那么GM10条就是可编程序控制器出现的直接原因。
f1969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并成功地应用在GM公司的生产线上。其后日本、西德等相继引入,使其迅速发展起来。但这一时期它主要用于顺序控制,虽然也采用了计算机的设计思想,但当时只能进行逻辑运算,故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简称PLCProgrammableLogicCo
troller。70年代初期诞生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经过不断地开发和改进,软、硬件资源和技术已经十分完善,价格也很低廉,因而渗透到各个领域。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和制造者及时吸收了微型计算机的优点,引入了微处理器和其它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新一代的可编程序控制器。70年代后期,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PLC从开关量的逻辑控制扩展到数字控制及生产过程控制领域,真正成为一种电子计算机工业控制装置,故称为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ProgrammableCo
troller。但由于PC容易和个人计算机Perso
alComputer相混淆,故人们仍习惯地用PLC作为可编程控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