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器的缩写。1985年1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给出如下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的电子系统,专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的原则设计”。PLC从诞生至今,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以单机为主发展硬件技术,为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而设计了各种PLC的基本型号。到80年代末期,为适应柔性制造系统FMS的发展,在提高单机功能的同时,加强软件的开发,提高通信能力。90年代以来,为适应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发展,采用多CPU的PLC系统,不断提高运算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PLC与传统的继电器逻辑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1)由于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因此可靠性高、逻辑功能强且体积小。2)在需要大量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及计数继电器的场合,PLC无需增加硬设备,利用微处理器及存储器的功能,就可以很容易地完成这些逻辑组合和运算,大大降低了控制成本。
f3)由于PLC采用软件编制程序来完成控制任务,所以随着要求的变更对程序进行修改显得十分方便,具有很好的柔性。继电器线路则是通过许多真正的“硬”继电器和它们之间的硬接线达到的,要想改变控制功能,必须变更硬接线,重新配置,灵活性差。4)新一代PLC除具有远程通讯功能以及易于与计算机接口实现群控外,还可通过附加高性能模块对模拟量进行处理,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功能,这对于布线逻辑的继电器控制系统是无法办到的。PLC虽然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和微处理器,但是它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相比又具有如下特点:1)PLC继承了继电器系统的基本格式和习惯,采用了面向控制过程和操作者的逻辑语言,以继电器逻辑梯形图为编程语言,梯形图符号和定义与常规继电器展开图完全一致,容易学习和掌握。并作了大量的扩展改进,可以视为继电器系统的超集,所以,对于有继电器系统方面知识和经验的人来说,尤其是现场的技术人员,学习起来十分方便。2)PLC是从针对工业顺序控制并扩大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般是由电气控制器的制造厂家研制生产,其硬件结构专用,标准化程度低,各厂家的产品不通用。工业控制计算机是指能够与现场工业控制对象的传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