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曰:‘,隐也。”顾野王2002:496原本《玉篇》残卷抄写所据底本的年代是在唐’代甚至早于唐的,“”作“”或存古貌,因此我们可作这样的推断:服虔、杜预所见《左传》“服谗慝”的“”字本作“”,所以杜注释之为“隐也”,这正与《方言》《广雅》、“,隐也”合,故杨注“有二义”之说当取前者,为“隐藏”之义无疑。原本《玉篇》残卷所征引的“匿”字同“慝”《广韵德韵》“匿,恶也,通作‘慝’”,:。《左传》中“谗”“慝”多指奸邪,常相连用,如:桓公六年“所谓馨香,无谗慝也”、,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襄公三十一年“谗慝弘多”等等。综上来看,“服谗慝”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服谗”和“慝”同义连文,都是隐藏奸邪之人的意思。弃位而姣
3
2
f《左传襄公九年》“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杜预注:“姣,淫之别名也。”“姣”《十三经注疏》《四部丛刊》,、、唐开成石经等各传本皆作“姣”。原本《玉篇》残卷“放”字下书证作:《左氏传》“‘弃位而放,不可谓贞。’杜预曰:‘放,淫之别名也。”’顾野王2002:377按:孔颖达《正义》“服虔读‘姣’为‘放效’之‘效’:,言效小人为淫。”孔颖达1980:1942胡吉宣先生曾在《玉篇引书考异》一文中指出:“顾所据本为‘放’,放亦训放荡,与淫义自洽。服注盖本云:读为‘放效’之‘放’,因《传》文误作‘姣’而改。胡吉宣”1982:100101《左传》此段文字是有关“鲁穆姜”的记载,今考刘向《古列女传》,其中也有相关记载,疑即本于《左传》,文字上和襄公九年几乎完全一样。然而,“弃位而姣”却作“弃位而放”刘向1989:卷七,与《玉篇》残卷引文相同。“放”有“淫”义,如《史记乐书》“乐盈而不反,则放”裴《集解》引郑玄曰:“放,放淫于乐声,不能止也。”又,《诗经召南雄雉》“淫乱不恤国事”郑玄注:“淫乱者,荒放于妻妾。”亦是以“放”来训释“淫”。“淫”亦可训“放”《左传》杜预注本身就有例证。昭公六年:,“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杜预注:“淫,放也。”这和《玉篇》残卷所引杜预注“放,淫之别名也”恰好可以构成互训的照应。由此,我们或许可作这样的推断:杜预所见《左传》文本其实就是“弃位而放”,所以他的注解才会作“放,淫之别名也。”另,从“放”和“淫”的含义来看,它们都有恣纵过度这类意思,例如“放荡”和“淫荡”的词义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