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用来求最小公倍数。求几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开始时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即:先把每个数的因数找出来,然后再找出公因数,最后在公因数中找出最大公因数。例如:求12与18的最大公因数。12的因数有:1、2、3、4、6、12。18的因数有:1、2、3、6、9、18。12与18的公因数有:1、2、3、6。12与18的最大公因数是6。这种方法对求两个以上数的最大公因数,特别是数目较大的数,显然是不方便的。于是又采用了给每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的方法。12=2×2×318=2×3×3
9
f
12与18都可以分成几种形式不同的乘积,但分成质因数连乘积就只有以上一种,而且不能再分解了。所分出的质因数无疑都能整除原数,因此这些质因数也都是原数的约数。从分解的结果看,12与18都有公因数2和3,而它们的乘积2×3=6,就是12与18的最大公因数。采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也是采用短除的形式,只不过是分别短除,然后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果把这两个数合在一起短除,则更容易。从短除中不难看出,12与18都有公因数2和3,它们的乘积2×3=6就是12与18的最大公因数。与前边分别分解质因数相比较,可以发现:不仅结果相同,而且短除法竖式左边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共质因数,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共质因数的连乘积。实际应用中,是把需要计算的两个或多个数放置在一起,进行短除,师板书。学生尝试练习。在计算多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对其中任意两个数存在的因数都要算出,其它无此因数的数则原样落下。最后把所有因数和最终剩下每两个都是互质关系(除1以外没有其他公因数)的数连乘即得到最小公倍数。师板书。二、学生尝试练习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
10
f
第四讲:计算中的奥秘主要内容:探寻计算中的规律教学目标:经历探寻规律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魔术师的速算窍门(旧补P28)教师讲故事,学生思考原因。二、数学活动:最后是零(旧补P32)多次体验。寻找诀窍。三、数学活动:回到1(旧补p33)多次操作,有所发现,思考原因。
11
f
第五讲:测量主要内容:面积单位空间观念的培养,实地测量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什么是面积?怎样得到面积?面积单位有哪些?如何使用这些面积单位?二、估计面积1请你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面积,表示出它的大小,可以画,也可以比划,但不可以使用任何度量工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