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还是国家利益?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有感读罢杨奎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最大的感触是: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对外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总是摇摆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我将其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石二鸟”和“顾此失彼”“一石二鸟”指的是对外政策有。两个出发点,既从意识形态出发,又可以满足国家利益的考虑。“顾此失彼”则是指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即意识形态或国家利益,二者不并存,且往往发生冲突。事实上,这两种类型也可以分为不同的情况,下面将详细论述。一、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并重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派出志愿兵的做法最能体现这一情况的对外政策。一方面,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毛泽东的设想是“首先解放台湾,在此之后再解决朝鲜问题”①。但斯大林同意了金日成发动战争,毛泽东也只好把设想作罢。这明显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中、苏、朝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应站在同一战线,互相帮助,实现国家统一、民族解放。另一方面,中国援助朝鲜,也是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美国的介入使得朝鲜战争没有预想中的顺利,甚至接近败兵的边缘,毛泽东此时最担心的是:一旦美国赢得战争,占领了整个朝鲜,“以后中国东北这一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就再无宁日了”②。出于这种考虑,毛泽东果断出兵,力图帮助朝鲜扭转逆势,同时也是为保住中国东北的安宁。显然,在朝鲜战争中,中国派兵援助朝鲜这一对外政策是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两方面出发而制定的。二、以意识形态为主,兼顾国家利益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是这种情况的代表。一边倒,指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如周恩来所说,这是一个“认清敌友的问题”③。在此种认识下,毛泽东提出不急于与美国和英国建交,而希望与苏联订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实,“一边倒”政策的提出,也兼顾了国家利益。当时,美国政府不承认共产党政府,试图利用民主人士抵抗共产党的执政,在毛泽东看来,这是美国队中国内政的干涉,是“反对和颠覆共产党政权的帝国主义阴谋”④。因此,出于对新中国稳定的考虑,毛泽东决定实行“一边倒”政策。
①②③④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4页。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5页。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5页。杨奎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