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就是欠缺。不该讲的决不讲;讲了,就是多此一举,就是浪费时间,同理,需要练的必须练,而且要练得扎实,练得到位,练多练少看实际需要。该练不练,误人不浅;无需练而练,练就成了花架子,成了一堂课的点缀,同样的是对时间的浪费。概而言之,“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补充和扩展。讲得要精、练得要实。
讲得“精”,不等于少讲或细讲;练得“实”,也决不是搞“题海战术”。要想做到“讲精练实”,必须要充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只有深入钻研,“吃透”教材,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
f难点,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点的分布、练习题的设计目的等等。只有充分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的特点、弱点,掌握他们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估计到其智力的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在“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要对教材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加工”,勇于取舍,斟酌讲什么,怎样讲;练什么,怎样练。也就是考虑具体的讲解内容和方法、步骤,考虑具体的练习目的,练习时机,练习次数等。总之讲,要把握全篇,突出“精要”,讲得精当;练,要心中有数,目的明确,练在实处。讲、练都是手段,目的都是为了真正把学生“教会”。讲得精,学生印象深,领悟快,容易记住;因其“精”,方能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余地。练得实,多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笔的实践机会,有益于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因其“实”,故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讲得要精,练得要实,道理容易讲明白,可为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讲而不精,练而不实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教师的思想顾虑太多。比如说教一篇小说体栽的典范课文吧,尤其是名家名作,其深刻的主题、精巧的构思、紧凑的结构、精彩的描写、行动精炼的语言……无一不是艺术的典范,再加上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等等,总之,可讲之处甚多,从教学角度进行取舍,甚感为难,总觉得这也该讲,那也该讲,怕顾此失彼,怕学生不懂,怕统考检查……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挣脱不开。于是讲课中求全求细,面面俱到,一讲到底,不留余地,偶或有点练习,
f也只是象征性的点缀而已。这种“老一套”的习惯教法,即使教者的态度再认真,也无助于学生学习的提高,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败坏他们的胃口,并造成被动学习的依赖心理。这样的教法,弊端甚多,危害不小,讲得再全面,再细致,学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