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与“练”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而要达此目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讲”与“练”的关系。“讲”与“练”,应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相辅相成的。“讲”要讲究突出重点难点,击中要害,使人易于领悟,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思想的渗沥,思维的开启;“练”要讲究扎实有效,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教会”学生,使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如果只讲不练或讲得多炼得少,学生不懂的要讲,懂的也要讲,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练习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读、写、听、说的实际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就无法真正“教会”学生。反之亦然,如果只练不讲或练得过多讲得过少,如不讲解学生不能明白的内容也不给学生讲,或讲得粗枝大叶简略不清,只是一味追求多练,也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有讲有练,把握好二者的合理的“度”,并使讲、练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教学过程,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举例来说,如作文教学,如果仅从作文本身的角度而言,则是“文无定法”,似乎无甚可讲。但如果要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则必须遵循由“有法可依”的“必然王国”而进入“文无定法,无法即法”的“自由王国”的规律,教师必须从讲解基本的写作理论和方法入手,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首先学会运用这些基本的写作理论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
f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其实践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具体地运用并验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写作理论和方法;二是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和教师以作文批改和评讲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写作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从实践的意义来看,语文课既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课,也不是单纯的能力训练课。不传授一定的科学知识,能力则缺乏必要的基础,故传授知识很有必要;但仅仅传授知识而不训练能力,使学生不能“知”与“行”合一,则又不符合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的“讲”与“练”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相互依托的。
但是讲、练的“多”与“少”,应该是相对的,要因课文不同而异,因学生实际而异,不能机械地看待。该讲的一定要讲,而且要讲清楚,讲透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