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道教之于佛教,“比其类,犹王霸之与王帝,阳货之与仲尼;比其形,犹丘垤之与华恒,涓渎之与江海;比其文,犹虎郭之与羊皮,班宁之与绵绣也。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应该可以看作佛教向道教的挑战。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已逐渐在中国扎下根,并开始有所发展,与道教的矛盾也日渐尖锐起来,许多道教宗师将佛教看做异端。西晋惠帝时道士王浮与沙门帛远争邪正,正浮作《老子化胡经》(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胡人为佛教之事),开了佛、道论争的先声。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何承天出《报应问》,批评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儒、道和佛教之间的理论交锋开始展开。到南朝齐时,顾欢作《夷夏论》,反对提倡佛教,他举出两条主要理由:一是认为道教在中国的出现比佛教早得多,二是认为佛教是西戎之法,道教才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提出“舍华效夷,义将安取?”的质疑,引起佛道二教的大论争。南齐的道人又托张融之名作《三破论》,认为教是“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佛教徒对此进行反击,作《正诬论》、《清净法行经》针锋相对,认为孔、老都是佛祖的学生,佛教比道教更早,因此应以佛教为正统。而且,佛教为了获得统治者的支持,指责道教是“挟道作乱”,以“左道惑众”。例如释玄光以张角、张鲁、孙恩为例,斥为“凶逆”、“群妖”。刘勰称:“事合氓庶,故比屋归宗,是以张角、李弘,毒流汉季;卢循、孙恩,乱盈晋末。余波所被,实蕃有徒。”这一点,也被后来的佛门弟子作为攻击道教的重要证据。在北朝,佛、道斗争更为激烈,而且是在帝王的支持下,对佛教进行重大打击。北魏太武帝对佛教采取了严厉的废除措施。到了北齐时,佛教又得到尊崇。548年,当高澄准备灭东魏时,便对道教加以限制,取消天师道坛。天保六年(555年),齐文宣帝高洋便灭道兴佛,强迫道士削发为僧。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时,在道士张宾和卫元嵩的鼓动下,又崇道轻佛,经过几次儒、道、佛论辩,下令设立通道观,选著名的道士、和尚120人到通道观学老庄和周易,名为通道观学士,其实就是要僧人学道。周武帝灭齐后,就下令将齐境内四万多所寺庙赐给王公,一切经、像皆烧焚毁之;寺院所有财物、簿录入官;寺院奴婢一律释放,将近300万的僧尼还俗为民。到了隋代,佛教与道教之间发生过两次主要冲突,一次是开皇三年(583年),
f隋文帝见老子化胡像,仍召集儒、释、道三家人物进行讨论,参加的道教徒为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