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佛教徒为彦琮,此次讨论具体情况史无记载,只说彦琮因此作有《辩教论》,以驳斥道教的“老子化胡说”。另一次是大业四年(608年),杨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与佛教展开论辩,双方主要论辩人物为沙门慧净和道士余永通。余永通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诘问,慧答曰:“有物混成,为体一故混?为体异故混?若体一故混,正混之时,已自成一,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未混之时,已自成二,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余列,请为稽疑?”据说余永通对此是无言而对。至唐宋,儒、释、道已形成三方鼎立的局面,三教一方面激烈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影响、融合。佛、道间的论争,是以儒者傅奕上书废佛引起的。开始是以傅奕为首的儒者与佛教徒法琳为首展开论辩,其后道士参加了进来。清虚观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证论》对佛教进行驳斥。法琳著《辩正论》予以回击。双方争辩的焦点在于:长生与无生、夷夏、释道先后、伦常等问题。其中尤以释、道先后问题的辩论最为激烈。由于涉及到唐王朝的三教政策,故太宗出面干预,下诏曰:“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到唐中宗、武则天时期,又开始重佛轻道,并下令焚毁《老子化胡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道士吴筠还在《思还淳赋》中,指出佛教在中国兴起后,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纲常关系,带来许多弊端,“噬儒吞道,抑帝掩王,夺真宰之柄,操元化之纲”。中唐以后,佛、道之间的论争较之前先有了明显的缓和,但到唐武宗时又有了一次尖锐的斗争,发生的灭佛事件。这次事件固然与唐武宗本人崇信道教和道士赵归真、刘元靖、邓元起等人的共同排佛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佛教寺院经济的过度发展,已严重影响到朝廷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
中唐以后佛、道融合的表现,一是道教学者大量吸收佛教某些思想,以充实发展道教理论。二是佛教对道教的汲取,以天台宗和密宗最为突出。两教开始走上了和平共存之路。中唐以后佛教与道教融合还表现在三教讨论会上,双方在讨论会互相攻击的情况减少,往往是同归于善。宋朝时,除徽宗一度抬高道教压制佛教外,大都注重掌握好佛、道二教的平衡。在金、元时代,全真道汲取佛教思想是非常突出的,从教理、教义到戒律清规无一不透露出佛教的影响,创始人王重阳不但宣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劝人诵读《心经》,还提出“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的立教宗旨。佛教也在继续吸取道教思想精华,如万松行秀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