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部,归还佛寺237所。
其他较小规模或究其性质尚不足为佛道大辩论的殿前辩论如下:1、北周武帝自卫元嵩上书“省寺减僧”后组织的其他六次殿前辩论,主题为争辩三教先后;2、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皇太子集宫臣及三教学士孔颖达、道士蔡晃、沙门慧净等于弘文殿论议。3、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因祈雪。命慈恩寺沙门义褒、东明观道士张惠元等各二十七人入宫论议。4、唐高宗组织的其他四、五次佛道小规模对辩。5、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命沙门道士四百余人于大明宫谈论设斋。6、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文宗诞日,召秘书监白居易、安国寺沙门义林、上清宫道士杨弘元入麟德殿内道场谈论三教。7、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帝诞日,召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沙门知玄同道士于麟德殿讲论三教。8、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帝诞日,召京城僧道入麟德殿讲论。9、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诞日仍名两街僧道入内殿讲论。10、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诞日命僧云辩与道士入内殿谈论。
上述列举的是历次佛、道辩论情况,实际从两教的发展史来看,双方在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下,共同走过了一个从互相排斥制抵到融合共存的发展过程。众所周知,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佛教则由外邦传入中原。佛教的传入时间大约
f是在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在被接衲的同时也受到猜忌和制抵。佛教传入中原之初,为了使自己能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立足之地,据传曾以道家思想来诠释佛教教义。大约在公元2世纪,就在一定范围内流传着“老子化佛”说,说佛陀是老子的弟子。由于没人说的清老子西出函谷之后的去向,道教中的人就此大加发挥,说老子后来是去了天竺,度化释迦牟尼做了弟子,言下之意是佛经不过是《老子》的另一变种而已。当时佛教初传东土,势力弱小,为了发展,尽可能不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一些佛教徒对此说未予置评。到了后来,佛教势力增强了,才开始否定这种流言,反过来说老子和孔子分别是佛教的菩萨,老子是道童菩萨,孔子是儒童菩萨。这也是佛道历史上的矛盾之一,也因此埋下了历时数个朝代的佛、道大辩论的种子。东汉时牟融著《理惑论》一书(一说此书年代和作者不详),开始提出佛教高于道教之说。该书主要记述佛祖悟道成佛和传教的事迹,以及佛经的卷数及戒律、佛教关于生死观点等,并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种种议论和疑难,分别给以辩解。并提出了佛教高于儒、道的观点,称“佛乃道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