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担了。
(二)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引起环境污染。
在经济学中,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依据产权分为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私人产品相对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与完整性。水资源,森林资源,山地以及大气环境等等环境资源被认为是公共物品,其产权没有被明确规定,应当为非私人所有,这些环境资源的使用与消耗通常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人们将废气排放到大气中,把废水排放到公共拥有的河流中,把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堆放在公有场地,森林被过渡砍伐,这些都是由于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
(三)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
在功利原则的驱动下,不执行公共政策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各方成本之间的悬殊导致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使得环境公共政策的效果不佳。此外,信息传播的不平等性,使得人们对于其他人的环保策略选择难免有偏差。
以企业排污为例,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的致害者和受益者,这些企业利用当地的水土大气等环境资源,生产出产品,获得收益。首先假定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在环境污染博弈中参与人是两个相同的排污者A与B,两人的策略是排污或者不排污,假设两人都不排污,则环境状况良好,大家的收益都为10;如果大家都排污,则环境状况恶化,A与B的收益都降低到5;如果一人治理、不排污,另一个人排污,由于治理污染要付出成本,不排污者的收益2,而排污者的收益为8。排污者的博弈中出现两个纳什均衡,即两人同时排污或者两个人同时不排污。但是两个人同时不排污是不稳定的,因为A与B两个合谋不排污是不可信的,一旦一个选择不排污,另一个可能排污,那么排污者的收益是8,不排污者的收益仅为2,A与B最终基于个人理性的角度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要想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最终都将选择排污。因此最后的纳什均衡是A与B两人同时排污,每人收益是5,而社会的总效益为10,此时,环境受到污染,社会总效益降低。同理,现实经济中,排污者有很多,他们都会根据自己利益最大化选择自己的策略,如果选择不排污就要进行污染的治理,自己花钱治理污染,却和别人共享同样的环境,相比他人而言效用自然较低,因此大家都做出排污的选择。由此以来,最终导致企业对政府环境政策的漠视。
(四)执行机关执行力度不严
从制度层面来看,长期以来的政绩考核机制,地方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和前程,过分重视短期经济效益,漠视乃至纵容当地环境污染的现象。政策的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敷衍了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事,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