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切实体味到估算就在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从而对估算产生亲切感。相反,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估算可
f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而经历了这一段教学后,我们更深地感到估算是培养学生巧妙解决问题的重要内容,使训练其思维、发展其智力的材料。实践表明,数学与生活越贴近,学生的情感越容易引起共鸣,越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这也是估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估算教学不是独立的,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展开。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显现估算的内在价值。
作为教师,要注意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在估算教学中要善于把估算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创设合理而且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理解估算,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6。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应该是学生所接触过的,要有真实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中亲身感受到了估算的价值,也激发了学生学好估算的求知欲望。42把握估算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估算教学要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1。”在低年级数学课中,估算教学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有助于正确地把握估算的目标。
首先要体现灵活性。例如:一次学生在解答“小明存钱想买一个530的‘英语学习机’,他已经存了394元,他大约再存()元就够了。”在解答这一题中,出现了140元、145元、150元等多种答案,老师给他打了“×”,理由很简单,与参考答案(100)元不符。其实学生的想法是很好的,“因为减数394接近400,又不到400,把它当作400后,等于多减了十几,为了减少误差,应该把530看得稍大一些为好。”多好的思路,绝妙的想法,却被否认了,很可惜。问题在哪?在于忽视了估算教学的开放性。应该说,在保证正确估算的思路前提下,不应该过分强求结果的唯一性。
其次要体现层次性。任何一节计算课的最终目标,往往要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许多教学环节去实现,估算教学也应如此。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必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研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最后的环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