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理智的行为。这样的下跪事件被媒体报道后,迅速被舆论解读为“该书记怕丢官帽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二、舆情监报系统的设计
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以后,通常的情况是各类人力资源都投入到应急方案的实施之中,如抢救群众的生命、财产等。那么,又何来资源可供舆情监测系统有效运作呢?笔者以为,只要对通过恰当的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渠道,舆情监报的信息渠道资源是足够的。其具体思路如下:
(一)提高对传媒系统舆情监测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通常状况下,我国主要和有组织的舆情监测往往是通过如下两个渠道进行:其一,党、政部门内的情况汇报,包括信访办、公安、纪委
f等部门;其二,传媒系统的内参。
针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在诸多舆情传递渠道中,传媒系统的内参渠道具有诸多的优势。3其一,覆盖面广,可承担舆情监报任务的人数众多。各级党报、党刊、通讯社(新华社和中新社),以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市(州)委宣传部主办的新闻网站,这个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全国至各县,而且这些媒体都承担有内参报道的任务。其二,工作方式灵活,易被群众接受。该系统的人员在负责正面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任务的同时,就可以将采访到的情况整理成为内参,或者根据在现场采访中的重要线索,进行专题舆情调查工作。而对于群众来说,接受记者的采访或者主动向记者反映问题,都很容易被群众接受,其调查本身就是一种舆情疏导工作。其三、因为职业特点,该系统人员能够最快接触到第一手的信息。在汶川大地震中,各新闻媒体表现出来的行动反应速度在各行业中几乎位列前位:在地震发生的当时,成都交通台就开始收集和处理地震信息;6分钟后,新华社四川分社就开始向外发布关于地震的照片;几乎各大新闻媒体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对灾区的情况进行采访和报道。其四、便于由省(直辖市、自治区)委宣传部统一管理。
(二)吸纳民间组织进入舆情监测系统
在汶川地震中,几乎是谁最先到达灾区,谁就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最新
f情况。因为受灾面积广,道路垮塌情况很普遍,通讯不畅,在最初的两天内,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报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也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各地受灾信息。地震后的一周内,灾区的各级地方政府也是受灾对象,已经无法正常运转。这也是地方政府无法准确、全面提供灾情的主要原因。因此,最先到达灾区的人员就掌握了包括舆情在内的第一手信息。从汶川地震的情况来看,有如下三个类型的民间组织、机构率先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