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好的自己”,而不是共性意义上的所谓“优生”,这也有其合理性。因为,它包含着对学校教育管得太严、统得太死,使儿童失去个性、泯灭灵性的抗议,包含着对学校教育制度脱离儿童生活,过分注重符号知识学习的不满。这种抗议和不满具有积极的批判性的意义。然而,它并非是所谓的新观念,自学校教育制度诞生之日起,对它的批判便没有停止过。17世纪的德格勒内伊就说过:“学校并未给儿童以犯错的自由,人们一点也不考虑儿童们的自尊心而采用侮辱人的管制措施。”他认为,学校最至命的缺陷在于,将儿童与他们自然成长的社会环境隔离。“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人们更多的是考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虑如何和死人打交道,而不是和活人打交道,这也就是说,和书本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和活生生的人生活在一起。”
学校教育及班级授课制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但它又确有限制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弊端。因此,如果将“最好的自己”诠释为对儿童的唤醒,让儿童潜在的能力得到释放,在符号知识与生活情境统一的学习活动中,成为“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那么,“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的确合于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因为,离开生动活泼的儿童个体,没有儿童个性化的发展,教育便没有存在的前提与价值。总之,“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必须在社会生活背景和生命成长的视野下得到全面而充分的诠释,抽象而孤立地谈“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没有任何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育如何促进人与社会交往中的个体认同,使个体真正享有独立的自由与自主?学校教育包含着严格的纪律性和崇高的理想性,它永远是引导与训诫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离开他人,无所谓“自己”;离开社会,无所谓“最好”。个体生命成长的历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健全人格的个体则是美好社会的前提,个体与社会的互塑体现了生命成长的辩证法,指向于生命成长的幸福。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