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叶水涛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5年第07期
儿童中心观念的确立似乎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对儿童的神化已成为当前教育理论界的时尚,“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被认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想当年,教育社会学的开创者涂尔干坚决反对儿童中心说,他认为,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不是儿童而是社会。它同时指出:教育不是生活,而是准备生活;教育目的不是增加个人利益,而是保证社会生存;教育的本质不是所谓的儿童的发展、生成,而是培养儿童创造、发明的才能;教育的方法不是迎合儿童的好奇、爱玩的习性,而是教育儿童为群体多作贡献;教材的制定不仅要根据儿童的经验或心智发达的程序,更要根据社会发展久远的需要。他特别强调把知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涂尔干认为,“发展儿童的德性应是学校最主要的工作。”
如果承认教育是要养成一种德性,学校是培养儿童德性的中心。那么,“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口号的正确性和普适性便值得怀疑。因为,德性不会从儿童头脑中自然地滋生,好与不好都在社会中生成,“最好”与否的标准也只能由社会给出,由社会做出价值性的评价,而不是儿童的自我感觉。德性是道德的具体体现,它有三种基本元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因此,学校教育必然地带有规范性、导向性和强制性。以社会的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涵育儿童的精神成长,是教育的应然之义;放任儿童自行其是地偏离主流文化,离开社会规范去追逐自己的“最好”,则是教育的失职。
涂尔干批评康德、密尔、赫尔巴特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指出他们把个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教育目的是使每一个个人达到构成人类品质可能完善的最高点,而不问其依存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如何,并把这种抽象的教育理想看作独一无二的教育准则,这是十分错误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因此,不是你想最好就能“最好”,你说最好就是“最好”。离开社会现实和社会的需要而侈谈教育的应然之理,谈人的发展,谈“最好的自己”,是很可笑的。“事实上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社会中。”一个被称为“人”的存在物,如果抽掉了他所得之于社会的一切,就只能下降到动物的行列里去。社会是个人本质力量释放与实现的空间,也是个人现实地提升与发展的土壤。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最好”,抽象化的“自己”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让儿童成为个性化的“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