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对银行领域内的金融风险进行了衡量。Hakkio和Keeto
(2009)为识别1990年~2009年美国金融风险水平,基于主成分分析法选取11个表征金融压力的指标综合计算出相应指数。综合指数法的发展在亚洲金融风暴后进入了“快车道”。IMF(2003)、亚洲开发银行(2004)和欧洲央行(2005)先后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前者建立了金融稳健性指标体系(FSI,Fi
a
cialSou
d
essI
dicators),该体系由核心和鼓励两层指标集组合而成,可对银行等金融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后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宏观审慎指标体系(MPI,Macroprude
tialI
dicators),该体系由反映宏观经济风险状况与衡量个体风险状况的微观指标组成,可对相关领域的稳健性进行测度。然而无论是FSI还是MPI都是基于相对静态、低频率和缺乏预见性的宏观经济数据,存在一定不足。为此,学者们开始逐步尝试在指标体系中引入高频、动态的市场数据。Illi
g和Liu(2003)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学者,他们构建了包含银行、债券、股票和外汇市场指标在内的金融压力指数(FSI,Fi
a
cialStressI
dicators),较为准确地测度了加拿大近年来的金融困境事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反映出金融危机爆发的错综复杂性,也揭示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是构建系统性风险测度与预警指标体系的重要一环。刘春航和朱元倩(2011)通过分析系统性风险的冲击与传导路径,提出了衡量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三维框架:第一维采用宏观风险指数(MRI,Macroeco
omicRiskI
dex)表征宏观经济冲击程度第二维采用银行经营风险指数(ORI,Operatio
alRiskI
dex)表征银行自身经营状态第三维采用银行传染指数(BCI,Ba
kCo
tagio
I
dex)表征传染和扩散效应。王春丽和胡玲(2014)为测度近年来我国金融风险,在Illi
g和Liu(2003)指标的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进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应对危机时信贷的较快增长、股票市场及其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综上,早期关于综合指标法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宏观、微观和市场三个层面构建子系统指标,并指出银行业是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症结,其数据主要来源于银行业。之后学者们在综合指标法中逐渐引入金融市场数据,完善了系统性风险测度和预警的指标体系。由于传统的综合指数法无法体现金融机构间的风险传染效应,近期的研究在预警体系中加入金融风险传染指标以解决这一弊病。将金融风险传染的相关理论引入综合指标法将是大势所趋。
(2)早期预警法。即选取能够反映金融危机的因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