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qika
comc
教育目的应该是什么?如果不以应试为目的,那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科技成果已经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那十年二十年后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甚至能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可以想象,1020年的市场和技术环境,肯定和我们今天非常不同,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在大部分领域取代人工。什么样的教育能为二十年后做好准备呢。雨果奖的获得者郝景芳在《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写道:我们的教育强的是技能训练,而缺乏理想境界。她认为教育唯一真正的目的是解决世界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是“thi
kbig,thi
kdeep”(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三、以家庭教育为主体
教育,最主要的主体是家庭而不是国家和学校。中国教育的现状很大部份是中国家长“焦虑式养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盲目攀比让良莠不齐的辅导机构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过分溺爱让老师们不敢教育,明哲保身。所以,中国教育的改变首先且最重要的应该是中国父母教育观念的改变和眼界的提高。焦虑来源于目标的不清晰或者毫无目标。中国父母应该“懒于行动,勤于思考”,家长们花大量的时间穿梭在学校和各种辅导班之间,而不愿意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资源可利用,孩子强在哪里弱点是什么。家长们的育儿观念是不是与时俱进,自己是不是时刻都抱着虚心的态度在育儿的道路上学习。
二十年后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一定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领域的变化是我们无法想象和预测的。家长们应该思考,自己现在的教育理念是否保证孩子在几十年后仍然能够经受社会检验,孩子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不会淘汰。
在中国教育的“去个性化”下,教育机构已经很难保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而在艰难的教育改革中,中国父母起到了关键的因素。因此,中国父母应该时刻学习,提高自己的眼界,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在教育改革中发挥自己主人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景芳,王立铭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