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印度人因为宗教原因不吃肉?其实是吃肉太难!
去年10月,印度航空公司因为在飞机杂志上提及神庙中供应了非素食食物,被迫公开道歉;马哈施特拉邦、中央邦和北方邦的多个地方政府正在公共机构和宗教节日期间强行推行禁止肉食的政策。就在9月17日,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印裔著名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
katrama
Ramakrish
a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印度人应当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良好的教育上,特别是科学与技术之上,少一些‘哪些人吃哪一种肉’的教派主义争吵”。吃不吃肉怎会成为饮食政治(gastropolitics)话题?确实,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素食人口。根据2014年印度政府的一项统计调查,印度人口中有30为除了牛奶之外不摄取任何形式的动物蛋白(包括鸡蛋)的奶素食者(Lactovegetaria
ism),除部分佛教徒和耆那教徒外,大部分素食者是印度教徒,而自从2004年以来食素的人口比例还在不断增加。遵循“食素”法则被印度教右翼派别认定为印度教理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食素的道德基础是印度教教义中“不杀生”(ahimsa)的教诲。因此,“食肉”会“伤害”印度教社群的感情。然而,正如印度宪法之父安倍卡在1948年就指出的那样,“食素”其实并不是印度教的固有神圣法则。印度教概念及其神圣性、合法性都被构建在天启圣
f典(Shruti)吠陀文献的基础上,但在吠陀本集(Samhita)成文时代的古代印度(公元前10世纪),高种姓不但不忌讳食肉,而且还可以吃牛。婆罗门使用大量动物献祭,祭肉必须被分食。后吠陀时期,《百道梵书》等文献中明确提到肉食是用来招待贵宾的食物。到了公元前5世纪前后,随着北印度从部落牧业社会转型成为农业社会,饮食中谷物比例增加,对肉类需求减少。这一阶段佛教和耆那教兴起,不杀生的观念影响巨大,婆罗门的动物祭祀逐渐减少。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也就是法典、法论形成的时期,已经把可食用肉类的情况限定在了很小的范围内,并警告人们不可因为食欲而杀生、吃肉。到了公元58世纪左右,随着宗教习俗改变,在主流传统中肉食献祭神祗已经逐渐成为禁忌。从这一时期开始,婆罗门普遍食素,而杀生、贩肉、以肉为食,成了低种姓和部落民的标识。饮食,仅次于婚姻,成为印度教社会中区分个人行为是否“洁净”的重要标志,而“洁净”这一概念又是区分社会阶序的主要标准,所以“你吃什么就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种姓之间的饮食被严格区分开来。杜绝荤食被认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