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具有最高的洁净性质,是身份的象征,是高等种姓拥有的特权。然而,杜绝荤食需要物质条件作为保障。印度能保持如此长时期的素食传统,与其食物结构中牛奶的比重是分不开的,乳制品的生产与消费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何古代印度会产生“肉食者鄙”的
f观念。如今,印度有素食习惯的北方及西部地区,有乳糖不耐的人口比例仅为30,而印度南方的乳糖不耐人群则高达70,这个比例也与素食人口的分布形成了有趣的对应。学者们认为,这反映出公元前1500年左右从印度西北部进入到印度的雅利安人拥有T13910型乳糖酶基因的比例较之原住民更高,因此,从雅利安人部落中产生的高种姓,要比多由原住民构成的低种姓人群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牛奶,减少对肉食的营养依赖。然而,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可能是经济学上的。奶制品在古代印度是昂贵的产品,在公元前64世纪左右梵文语法家波腻尼的记载中,酪乳价格是燕麦的两倍;《摩奴法典》中,牛奶在祭祀中的价值是谷物的12倍,也比大多数肉类昂贵。德里苏丹国时期(公元13世纪16世纪)的历史学家记载中,液体奶油的价格是小麦的356125倍,燕麦的66725倍。因此,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能够获得足够的奶制品补充动物蛋白,而社会底层的人们则没有这样做的能力。今天,这个情况依然如此。根据2015年的一项对加尔各答地区的市场调查,从牛奶中获取每克蛋白质的成本为633卢比,而牛肉则为077卢比,鸡肉11卢比,鸡蛋1卢比。换句话说,依靠纯素食维持基本的营养摄入是一项成本高昂的行为,只有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人才能负担得起。可见,“印式素食主义”并不像保守主义者们鼓吹的那样是天启的道德准则,而是一项在历史进程中由于经济和社会原因
f逐渐形成的观念。在道德外衣之下,素食在印度教社会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吃什么,不吃什么,成了决定种姓、地区与宗教社群之间差异的一个主要标志。近代之后,印度社会饮食结构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上来看食素的人口在不断增加。第一个起到重大影响的是梵化(Sa
skritisatio
),即中低种姓为了更好融入主流社会,开始采纳原本只有高种姓才有的生活习惯,包括改变婚俗和接受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梵化对于食素习惯与身份认同联系起来有着重大影响,因为它不但首次为高度多样化的印度教社会树立了统一行为标准,跨越种姓和地域形成了更加广泛的“印度教徒”身份认同,而且也对低种姓社群提出了要求。社会对低种姓的容忍程度与这个种姓顺从和接受主流行为规范的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