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品的外部利益是指观众观看电影后所产生的影响和收益。通常会被考虑到的是相关的政治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传统的价值观、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等。电影产品外部利益的存在是许多国家对其进行政府干预的理由。这些国家因为担心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会对本土语言、文化、民族意识造成潜在危害进而通过关税、配额、补贴等政府干预方式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制造市场进入壁垒鼓励生产包含自己国家价值和信念的文化产品。第三“共同消费”特征的影响。在普通商品的国际贸易中如果产品在出口市场的价格低于成本价或者国际定价低于国内定价时就会被视为倾销而遭到贸易报复但是在国际电影贸易中这条规律却受到了挑战。由于电影产品属于“共同消费”的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即一个观众对产品的使用并不影响其他观众的消费而且产品的再复制成本比初始生产成本低得多。所以当产品在国内市场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成本后即使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由于所耗费的成本有限往往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共同消费”的特征意味着消费电影产品的受众越多平均边际成本越低越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国内市场越大越有可能向国外提供低成本的产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能力让美国影视产品在本土就能偿付生产成本从而有资本发挥价格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长驱直入。而中国被视为电影业最大的“钻石矿”拥有一个13亿人口的潜在电影内需市场。随着中国国内电影市场潜力开发电影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降低中国电影产品国际价格的比较优势也会显现出来。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的市场适应性策略依据以上对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现状以及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在跨国交易时的特殊性分析
f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业在出口产品时可以考虑运用以下适应性策略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拓展发行渠道和营销网络规避外部利益引起的政府干预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接口降低产品的文化折扣增强出口规模和出口效益。1跨国合作策略随着国际影视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电影业为了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纷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国际联合制片和国际发行合作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合作分散经营风险刺激电影出口。当年好莱坞进入并占领欧洲电影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联合制片和合作发行譬如在德国派拉蒙公司等投资德国的UFA建立合资发行公司争取电影的发行和制作权最终支配电影市场。在加拿大等国家好莱坞也是通过建立电影发行放映院线而控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