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四、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观察锌片、铜片上各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分组实验】⑴锌片、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⑵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学生记录现象】⑴中锌片溶解,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现象。⑵中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问题与讨论】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连接后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气体是什么?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与推测】铜片上的气体应该是氢气,虽然铜不与稀硫酸反应,但锌片与铜片连接后,锌片仍然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而溶解,铜片上发生了氢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生成氢气。铜片上的电子来自于锌片,即锌片上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了铜片上,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教师活动】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电子的流动方向、离子的移动方向。【启发】从物理角度看,电子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怎样证明电流的产生?【学生回答】连接灵敏电流计检验电流的存在。【学生分组实验】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以后连上灵敏电流计,插入稀硫酸中。【问题】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偏向何方。【学生】指针偏转,偏向铜片一方。【问题】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有电能产生,请问电能是从什么形式的能转化来的?【小结】由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定向移动可以形成电流,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这样的装置称为原电池。【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层层递进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推测的能力;在概念的逐步形成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初步形成了原电池的概念。四、进一步探究原电池的本质。【提问】作为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之分,锌片和铜片谁是正极,谁是负极,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电子流出(电流流入)的电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电极为正极。所以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