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中最为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而,滑坡治理是一项投资巨大、技术复杂、施工危险而艰巨的抗灾工程。我国是一个滑坡灾害相当严重的国家,多年来,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在滑坡防治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世纪50年代,我国多用挡土墙治理滑坡,这种支挡结构无论从理论和施工方法上,都是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只能治理很小规模的滑坡。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抗滑桩治理滑坡,由于抗滑桩具有比挡土墙开挖面小、圬工体积小、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很快在全国推广应用,至今仍在大规模使用。但随着需要治理的滑坡规模的增大,抗滑桩截面积和长度也越来越大,材料消耗量变的非常庞大,人们便逐渐认识到其结构的缺陷:抗滑桩是大悬臂受力,主要靠滑动面以下的桩身所受的地基反力来平衡滑坡推力,受力机制不合理,需要的桩长和截面大,材料消耗多,工程造价昂贵。为了改善抗滑桩的这种受力状况,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便逐渐在滑坡治理中得到应用。同时随着炼钢工艺的不断发展,高强度钢材特别是高强度钢绞线的广泛应用,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和物质保证。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抗滑机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具有“主动支护、柔性支护、概念明确、经济合理”的特点,其结构主要由抗滑桩、预应力锚索、锚具等组成。位于滑面以下稳定基岩内的锚索称为锚固段,其余为张拉段。对锚索施加预应力后,通过锚具将其与抗滑桩相连接,它的另一端穿过滑坡体后锚固于滑床内,从而使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组成一个联合受力体系。用锚索拉力和桩体共同平衡滑坡推力,彻底改变了一般抗滑桩大悬臂受力的状况,改变了抗滑桩单一靠嵌固段地基抗力平衡滑坡推力的机理,见图1。这样作用的结果,使得桩内弯矩大大减小,桩径变细,桩的埋置深度变浅,达到了结构受力合理、节省投资、节约材料、缩短工期的目的。从桩的受力机制看,普通悬臂抗滑桩是“被动型”的受力状态,施工后在滑坡推力的继续作用下发生位移,桩才能逐渐具备抗滑能力,这对保护滑体上的已有建筑物非常不利。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主动型”,施加预应力后,滑体受到反推力,这样就可以立即起到止滑的作用,滑体上已有建筑物不再继续变形,个别情况下原有变形裂缝还会逐渐弥合。
44主要工程治理措施
f根据滑坡体变形的具体情况,在滑坡坡体内设置一排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设置在二级边坡的顶部平台,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