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努力了解翠翠的内心世界。知道翠翠和傩送一见钟情,他又为孙女与傩送联姻奔波。因天保之死,船总内心悲哀,且此事多少与翠翠有关,船总便让老船夫受了冷遇,他怕翠翠伤了自尊,独自忍气吞声,终因年老忧愁在当晚暴风雨中猝然离世。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是通过他待旁人,待孙女的态度和行动来表现的。对邻居、朋友、熟人,他真诚、慷慨;对待过渡客人,也为他们想得周到,细致,给他们备烟茶,常用的治发痧肚痛之类的药物;对待孙女,犹为竭尽所能,为翠翠的终身幸福,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在努力,且抛开了作为女方家长的矜持,作者通过这些表现了一位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胸襟。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的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斗、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三)美美与善在沈从文的文学观中是统一的,也是不可分离的。但与传统观念中的美与善的依附关系不同,美与善在沈从文这里是鼎足而立,并且是相互规约的,对于善的超现实目的的理解,就决定了沈从文所追求的审美形式必定是抽象的。因为一种超越性的美必定指向美的形式。善与美在沈从文这里须臾不可分割,或者可以说它们本来是同一的,“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④(p23)在沈从文这里,美与善统一于一种最高境界的生命形式。在这样的境界里,美与善是互相包含的。正因为如此,在沈从文对生命的信仰,对自然的崇拜这种至善中就包含了审美的人生形式,而这种由具象而抽象的美又体现了沈从文的一种人文关怀,若没有这种美而使善居于人学观念的中心,或者弱化这种美的含量,沈从文就与主流的文以载道的作家没有什么不同。前者追求的是抽象之美,后者的“美”是具体的伴随着事实与意义,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
f次要的。”⑤同时,美的指向又必须是善的,必须给人的精神以提升。沈从文与“为艺术而艺术”的个人化的唯美主义作家在艺术的动机上存在着差距,但在艺术的效果上他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即使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其作品同样可以对读者的人生进行改造和升华。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直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