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f(二)善沈从文表达了他对善的理解。他认为,文学应具有“把生命引导向一个更崇高的理想上去发展”②(P66)的功能。他说:“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照例会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说的‘向善’,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属于社会道德那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这个: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③(p342)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他是“边城”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摆渡来往过客,并以此为天职,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质朴憨厚,不仅拒收过客钱财,且慷慨大方善待乡亲,常请人喝酒,颇受尊重。因此,“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他在暴风雨之夜离世后,许多人都主动地前来帮忙。老船夫对孙女翠翠的、关爱,充分表现了他的“善”。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翠翠出生便没有父亲,继而失去了母亲,要抚养大一个无父无母的幼儿,且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付出多少心血是可以想象的。孙女长大后,他以苦命的女儿为鉴,最大的心愿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让翠翠自主婚姻,他自觉垂老,唯一丢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便在垂暮生命历程上迫切的为此事操劳。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他也认为天保“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值,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天保正式向他提亲,不料翠翠不答应陡增了烦恼,他依然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