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的语言美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理想,是一部洋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用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以恬静平淡的风格、散文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纯粹的理想世界。小说的语言独特、鲜明,吸取了方言、书面语、文言文的特色,使边城通篇语言的恬淡、典雅、通俗简约、意境等充分体现,从语言方面分析沈从文的《边城》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语言特色恬淡典雅简约通俗意境【正文】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0多个集子,大都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而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边城》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中,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它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持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的很明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而贯串在作品中的“一件普通人事”就是湘西一个古朴的爱情故事,它构成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沈从文潜心于表现“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2】的人性之“常”。他认为“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3】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4】这种表现人性之“常”的创作宗旨,决定了他的创作边城的风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本文试着从语言方面探讨一下《边城》艺术造诣,谈谈对《边城》语言美的粗浅认识。《边城》在题材的选择上,沈从文不愿写“一滩血,一把眼泪”,而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5】在语言特色上,沈从文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因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思想渗透进语汇,再经语法排序,最后才由语音呈现出“语言”,这便是口语。口语是人民口头上流传的语言,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为了记录人类宝贵的历史经验,文字就应运而生了。因此我们以文字为桥梁,对《边城》的语言特色进行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