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然都用了“列锦”手法,但比较于《秋思》,未免有点单薄,缺少层次感。秋,特别是晚秋之景,多是冷落、萧瑟、凄凉的,诗人常借以抒发悲苦情怀,所谓“秋入心则愁”也,作为游子,作为诗人,马致远在《秋思》中所抒羁旅之愁不算新颖。但在短短的五句二十八个字中,诗人为我们描写出这么一副绝妙的秋思图,读来确实令人哀怜。先让我们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想象一下吧:时已深秋,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颠簸奔走。又到黄昏时候了!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朦朦胧胧已有乌鸦在巢里栖息了,可哪里是他的
f归宿呢?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出现了人家,可那不是他的家呀!他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亲人。看看周围,太阳已经落山了,叩人家的门,要求借宿一晚?但那不是客店啊!怎么办呢?他叹了气,又勒紧一下腰带,振作精神,轻轻地拍拍座下的瘦马,继续沿着古道走向天涯,走向天涯……从上述透过画面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古道西风瘦马”是贯穿全曲的主线,“断肠人在天涯”既是收句也是“曲眼”。第一句“枯藤树昏鸦”,其视角自下而上,重点词是“昏鸦”。乌鸦,其毛色黑且已近黄昏,栖息树巢看不真切,故曰“昏鸦”。主人公看到乌鸦,想到自己还不知道何处是归宿呢。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其视角是由近及远,重点词是“人家”。诗人走上小桥看到前边的“人家”,一户也好,几家也罢,总归他们尚可一家人相聚在一起,过着宁静舒适的日子,而自己依然漂泊流浪异乡,岂不痛哉,苦哉!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其视线是多角度的,向前看是漫漫古道,座下是疲惫的瘦马,扑面的是凄凉的“西风”。该句重点词是“瘦马”。“马”尚且“瘦”,人,憔悴疲乏的容貌,风尘仆仆的艰难困苦也就不言而喻了。有了前三句的铺垫,加上第四句“夕阳西下”,主人公内心感到,又一天将要过去,投宿无望,前途渺茫。但“夕阳西下”毕竟是这幅画卷的大背景,这笼罩天地的红色,哪怕是浅淡的,也使前三句的暗淡、朦胧、凄凉、萧瑟之景多了些温暖。但紧接着的最后“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声浩叹,则是点睛之笔:这温馨,这暖意,只是属于那“鸦”,那“人家”,而我一个“断肠人”,还要骑着“瘦马”,在“古道”上,在“西风”中,继续漂泊,继续流浪。所以第四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费心机,即使末句水到渠成,又以乐景衬哀情以倍增其哀。读至此处,掩卷而思,有谁不为游子身之乏,心之苦,思之痛而唏嘘哀叹,潸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