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生而知之者。”当属于圣人,“学而知之者。”当属善人。孔子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也当属善人,属“学而知之者”。“践迹,如言循途守辙。”(程颐语)也是指“学而知之者”,“践迹”,具体一些说
f也是“敏古以求之”,多识前言往事,发愤忘食,努力学习。其结果是入“善人之室”。室,当指善人之室,圣大光明之殿。善人为学“践迹”之后,亦可以治国,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意思是善人治国百年,即可以克服恶行,去除刑戮,达到仁德昌盛的境界。
另外,“践迹”系“温故”,“入室”为“创新”,如若不“循途守辙”,践古人之迹,亦难创新而入善人之室。
【原文】
1121子曰:“论笃是与①?君子者乎?色庄者乎②?”
【注释】
①论笃是与:赞许言论笃实的人。“论笃”是动词“与”的宾语,由于强调而前置。“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助词。笃:笃实,朴实。②色庄:外表庄重。这里指伪装出的庄重。
【语译】
孔子说:“只凭言论朴实就肯定他吗?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外表伪装庄重的人呢。”
【解读】
本章是孔子告诉我们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言及人的观察方法。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了解一个人需要从言论开始。比如《易传系辞下》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无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屈。”这里谈的都是由外而推内,由言辞的不同特点推知不同的人,言辞愧怍不安者,其人欲叛未叛,内存反叛之心;言辞枝蔓遮掩者,其心中犹豫多疑;沉静寡言者属吉祥之人;口无遮拦,喋喋不休者属于浮躁之人;言辞浮泛,漂游不定者属于无善凶险之人;言辞迂曲,转弯抹角者,属于失其操守贞节之人。由“知言”以“知人”,由知其“枝”“惭”“寡”“多”“游”“屈”之言,以推究其人,这类人辨别比较容易。还有一种颇有难度,即本章的“论笃是与”,意即言论笃实谨厚,满脸诚恳,这一类人则需要更进一步谨慎小心,仔细观察。他们内心世界的诸多隐秘诡诈,掩藏殆尽,对表面笃厚之人,不仅要观言,还要察色;观察他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其颜色端庄,是否属于伪装。孔子告诉我们应辨伪存真,如此真伪难辨别,则应进一步像孔子对待宰我一样“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行尚有三步曲:“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即“观察他的行为,考察他的历史,了解他的志趣。”言语观察法概而言之:由知言到知人,接着观言到察色,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