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系,唯“预设”是问,唯“预设”是评,把课堂教学变成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致造成这样一种怪现象:只要学生的回答命中了老师预设的答案,教师就说“对”,反之,哪怕你的答案再有创意,教师也要“力扭乾坤”,把学生的回答拉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可以看出,这些教师的评价对象其实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给出的答案;他所关心的仅仅是学生的回答结果与他预想的是否一致,在这样的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学生往往会冷落甚至不断地被否定;而老师为了解决“重要问题”,会“百折不挠”地拷问学生,结果问得老师身心疲惫,学生稀里糊涂。对策:评价内容要多维立体,目中有“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达到一系列既定的学习目标。新课程标准有三维目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三维目标的视角来看待课堂评价的话,即时评价就应该从以上三方面进行。即,除了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之外,更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表现、学习态度、情感意识、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即时评价。对发展性评价观来说,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即时评价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不同智能的正常全面良性发展。在这里根据课堂实践,我特别想指出教师要注意的两点。(一)教学中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投入,可说得总不完全对或者完全不对,更勿谈精彩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就不能只光顾着最终的结果,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要比判断答案的正误要重要得多。否则,这些学生积极性受挫,自尊心受损,负性的感觉主宰学习体验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让人联想到爱因斯坦和他的小板凳的故事。手工课上,爱因斯坦刚拿出一个手工作品小板凳放在桌上,就引来了同学们的哄笑,原来小板凳是那么的难看。爱因斯坦接着又将两个小板凳放在桌面,说: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