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组合,儒生、儒将一文一武,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儒学对中国传统士人的深刻影响。
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系。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除大量利用优秀历史人物的崇高美德来感染、引导考生之外,还特别加强了对师德师风的推崇与宣传。全国I卷在“名篇名句默写”直接考查《论语为政》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韩愈《师说》中的相关内容;全国Ⅲ卷“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考生对一封书信进行修改,书信的内容是学生对老师从教50周年的致敬。3套试卷或详或略,或显或隐,多方面涉及师德师道,春风化雨,引导考生尊师重教。
32博采古今名篇,以精彩的文学作品感召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够陶冶
情操、涵养正气、升华人生境界。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3套试卷通过博采古
f今名篇,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目标的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全国3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精心选取李贺《野歌》、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和王建《精卫词》。陆游的诗使考生在艺术审美中体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李贺的诗可以给正处于青春期的考生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人生启迪,王建的词引发考生对“愚公移山”故事及内涵的联想,可谓言外有意,韵外有旨。
全国3套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分别节选自老舍的《有声电影》、阿成的《赵一曼女士》以及刘慈欣的《微纪元》。《有声电影》引导考生对公共意识的深入思考,《赵一曼女士》更好地激发了考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微纪元》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给人以强烈震撼。
33精心选材设题,以优雅的语言文字引导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
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意义重大。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精选语料,巧妙设题,引导考生在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祖国文化精神的厚重博大,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全国3套卷的“语言文字运用”在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使考生在答题时直接感受、领会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全国Ⅱ卷第21题以“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为示例,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仿写与续写考查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