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f但二者与示例联合后呈现的最终答案是“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一连串的排比句气势磅礴,直击人心,其内容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所赞美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显然,这类试题不仅测试了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给考生以精神、思想熏陶。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赖以存续的精神符码,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影响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在语料的选取上,着意选择了蕴意丰富、涵义相近的词汇,一方面强化对考生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促使考生深入思考近似词汇背后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例如,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均有成语辨识内容,要求考生不仅正确把握“名噪一时”与“名垂青史”、“照猫画虎”与“按图索骥”、“随波逐流”与“随遇而安”等成语的不同意义,而且要对成语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甚至道德倾向细细品味。考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领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度和精神特质。
训练考生正确、规范地使用中国语言文字,促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得体、优雅,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也是“以文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全国Ⅰ卷、Ⅱ卷、Ⅲ卷第20题均要求对文段中的词语进行修改,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而且要求修改后的文段语体风格保持一致,
f并突出了对优雅语言文字的方向性引导。考生在将“教书”改为“从教”、“征询”改为“征集”、“惠赠”改为“敬赠”、“先睹为快”改为“斧正”的过程中,可以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直接感受到优雅语言文字的魅力,油然而生向往之意。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考试题,并找准它们与语文考查的契合点,优选考核内容,优化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命题坚持问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