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二)德育途径1、思品课和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班主任工作;4、劳动;5、共青团活动;
(三)德育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锻炼法;4、陶冶法;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奖励分为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三、德育模式
8
f(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1、前道德阶段(04岁)2、他律阶段(48岁):被动性和客体性3、自律阶段(812岁)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1、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工具性的相对主义(朴素利己主义倾向);2、习俗水平: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好孩子”取向;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权威);3、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和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准;
(三)体谅模式(20实际70年代,英国,彼得麦克菲尔创立)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1、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③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付诸行动。
(四)社会学习模式(美国,班杜拉)认知行为主义学说1、理论假设: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①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②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③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④榜样对品德的作用;⑤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五)集体教育模式(苏联,马卡连柯)1、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2、“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3、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第十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和班级管理
(一)班级的概念: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9世纪英国出现了“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推动了班级组织的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
(三)班集体的一般特征
9
f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一定组织结构,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班干部队伍;3、具有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