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狭义: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最根本的指导原则)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论:洛克(二)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诺杜尔普(三)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利特、狄尔泰(四)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三、教育目的的层次:(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教师的教学目标四、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融合性;适度超越性;类主体性;五、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六、我国教育目的的提出(一)中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七、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P42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动力系统;工作系统(教育活动运行的主体部分);监控系统。二、学校文化(一)涵义:精神文化(内在核心部分)和制度文化(外在表层部分)(二)特点:1、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
2、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3、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4、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三)功能: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三、现代学制的发展双轨制(英国)、单轨制(美国)、分支制。(一)我国1958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提出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二)1985年6月,《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基础教育权属
1
f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四、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改革实验(一)五四制实验1、始于1981年,小学五年制,初中实行四年制。2、基本做法:调整课程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选用实验教材,加强乡土教材建设);加强劳技教育,切实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试行初四分流。(二)六三制实验1、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的学制改革。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一)世界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创立第一所师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