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诊断他有病,“四十当落眉,眉落半年而死”,建议他服食五石汤可免。但仲宣根本不信,给他的五石汤也不服用,后果如期而眉落,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时人认为仲景医术之神,“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五石汤由五种石药组成,现在虽不能测知究系何药,但与这一时期流行的五石散(又名“寒石散”、五灵丹肯定有其内在联系,是知仲景善用道家炼丹石药的。[6]过去学术界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只是用静态分析的眼光来看待医学与道家二者的关系,片面强调宗教与医学存在对立冲突的一面,而没有把二者的关系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动态观察。医道二家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相互竞争排斥的一
f面,又有彼此依托互相促进的一面。一方面,道家出于宗教信仰目的的需要,以医传教,借医弘道,不断援医入道;另一方面,传统医学也不断吸取借鉴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成就,许多医家也“援仙入医”。[7]根据任氏的考证,中国医学最古的流派有三: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并认为张仲景是属于神农本草一派的。[8]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明代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序》也有“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说法。刘渡舟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9]1畅《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关系《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为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原书早已失传,其文字经辗转引录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中。明以后刊印的都是后代的辑佚本。这部书就是按道家“轻身延年”、“不老神仙”、“长生不死”的养生思想写成的。书中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类。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分别看来,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这种三品分类法,即以各种药物的药性是否有助于养性延命和轻身不老
f作为划分标准。正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卷第十一》开卷引《神农四经》所说的“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中药养性,下药除病”。上品药120种,多属补养类药物。“多服久服不伤人”;其作用是“养命以应天”,“养命”在这里是关键点。中品药120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