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20141212095257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春秋时期《老
f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在此五个部分中,均有托名道家人物的医药著作。[1]两汉医药著作大多与道家有关,甚至直接托名道家推崇的上古人物,是当时的时代风气使然。黄老学派尊黄帝、老子为道r